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289 天前,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
前言/背景
今年的工作即将进入收尾阶段,昨天在跟泉州CM/CT这边的商务口和技术口的老师聊业务,也是顺便叙叙旧。
吃饭的时候聊到了关于眼下经济形势和人口增长(少子化 老龄化)的话题。
有个老师的观点改变了我对这个事情相对悲观的看法,也是有感而发,写下来权当一点随笔吧。
ps: 能在如此悲观的大环境下看破问题本质,真乃神人也!!
核心观点其实就是,关于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不应该再被悲观看待。
正文
事实上少子化和老龄化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进入特定阶段后主体民族都会出现的必然现象。直接影响上来看,这个影响较为悲观,会导致社会中坚力量断层,进而导致生产力短缺,影响社会创新和发展进程。
但为什么说这两个问题不构成悲观叙事的背景呢?
过去讨论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主要是在拿欧洲进行类比,这种粗暴的类比看似简单,但实际存在诸多问题。
究其原因应当先对“欧洲少子化和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欧洲人为什么不生呢?核心问题是欧洲社会,甚至整个欧美社会,在新自由主义的思潮影响下,个体决策偏个人化而非集体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从家庭到社会,普遍对年轻人的重视不如中国,没有对下一代的期望和特殊资源倾斜。
举例就是欧美的快乐教育和精英教育,普通人家的孩子的阶级上升通道被无形的墙彻底堵死,因为公立教育根本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大多数家庭也无所谓上不上升,反正生下来放养散养就好了。
所以如果挖掘到深层,我们会发现我们讨论的欧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即生产力短缺、创新能力降低、发展进程受阻等问题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少子化和老龄化。而是欧美社会的阶级固化问题和社会思潮、文化问题。
所以,少子化和老龄化仅仅是其他深层问题在社会表面的映射,或者说充其量是造成问题的一个递归原因,而不是深层问题的核心原因。
现在再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不构成悲观叙事。
中国人不生,是想自己爽不想担责吗?是因为想给的太多,但暂时给不了,那就宁缺毋滥。这种思维的核心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下一代抱有更高的期望,更高的要求,和欧美那种放养散养完完全全是两码事。
我相信这个不需要举证,近20年的年轻人的发展在家庭和社会中越发受重视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社会上关于老年经济(即 银发经济)的趋势也愈演愈烈。我们再把话题打开一点说——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即培养出高质量的下一代,是对抗创新不足和生产力萎靡的方案;而银发经济,是对抗低欲望陷阱的方案。这点太少人想到了。
我们捋清楚这些问题的头头,再回来看中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这个,是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未来的火种,未来的希望。
后记
话题拓展
尽管我个人对应试教育没有好感,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的确给了更多人机会。去年11月深圳之行,吃饭时团子问了我一个问题——叶子(团子的对象)是香港人,香港人的教育环境自小就十分宽松,但为什么香港人没怎么吃苦,却能把知识学好,却有这么多人上名校呢?是不是内地的高压应试教育本来就是错的呢?
我认为这个观点有问题,但却无可辩驳,晚上躺在床上想了许久,才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的祖辈从小山村中走出来,到我一代这已经在城市里扎下根来,有了相对稳定富足的生活。但不只是我父母,我家里的所有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普遍对教育十分重视。假如高压应试教育是错的,为何大家能对这一事情形成广泛共识呢?为什么发达地区的人家(例如 香港、澳门)等地的重视程度又相对较低呢?
因为资源本就不是均等的,他们不用接受高压教育就能成才的原因根本就不是他们更聪明抑或是方法更正确,而是他们手里拥有的资源更丰富。这点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和家庭资源(人脉、财富)上。西化社会不吃人情世故这种谣言早就过时了,很多时候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这些资源就是能创造更多机会,正是因为资源不均等所以机会才不均等。
第二天早上临行前,我对团子说:
我: 那些人投胎投在香港,就已经赢了太多太多人啦!
团子: 诶 你这么一说好像有道理哦!
Q.E.D.
0xC4A1
2024-01-29 23:35 提笔
2024-01-30 09:52 完稿
2024-01-30 17:35 修订(1)
2024-02-06 22:15 修订(2)&发布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的观点能获得您的认同。本文编写时间较短,某些内容缺乏仔细考证和审稿,如您有别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讨论,或通过“关于”页面联系我。
没有评论